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80|回复: 22

阮耀钟:谈谈我对“科大精神”的理解

[复制链接]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10-6-1 18: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阮教授许可,从阮教授的博客上转载几篇文章过来。阮教授,中科大58级学生(首届),毕业后一直在中科大任教至退休,见证了中科大发展的全过程。让我们通过老教授的博客更好的了解一下中科大吧。

以下是原文


谈谈我对“科大精神”的理解
   明年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建校50周年。“对所有科大人来说,五十周年校庆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则庆贺,二则省思。庆贺的是,50年一路走来,科教报国,虽历经坎坷,但成就斐然。而必须省思的是,如何继承传统,持续创新,再创学校的辉煌。”「1」现在学校正在讨论“科大精神”。我看了大家的讨论,我认为大家都谈得很好,总结得很好,我真的没什么可补充的。我58年高中毕业免费保送到科大,抱着对GZD和毛主席感激之心来到科大。63年科大毕业后我留校任教,直到退休。我可以说是科大成长的见证人,如今已年近古稀,觉得如果像我们这些人若不再写点什么,可能有的事情就会被历史遗忘。今天我就是抱着这种心情,就“科大精神”是怎么形成的,谈谈我的看法,与科大校友共同探讨。

   科大建校不到五十年,确实办得很成功。“从1963年有首届毕业生算起,科大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大约3.3万人。在这个规模不大的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科技成功人士。如34位两院院士(如果算上毕业的研究生,共约5万人,有院士40人),比例高达千分之一。还有一批知名的科技企业家,如邓中翰、张亚勤、杨元庆、刘庆峰等;还有活跃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多位将军。”「2根据12月27日发布的《中国科学院2007年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的公告》「14」,中国科大59级校友俞昌旋教授、陈润生研究员当选为新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样科大本科毕业生中共有36位两院院士。比例高于千分之一。我还认识许多在美国的科大校友,在学术上都很有成就,若他们继续在国内工作,他们中的不少人很可能也会评上两院院士,所以,我认为称科大是“科学家的摇篮”、“科技英才的摇篮”,科大当之无愧。“2004年底英国高等教育年鉴发布全球前200强大学,中国大陆有五所学校入选,一是北大,二是清华,三就是中科大”,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一个信息。他们根据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标准,提出了一个世界大学科研竞争能力排行榜,在全世界1400所大学排位中,进入前300位的中国大学有三所:第一是北大,第二是清华,第三是中科大。「3」。“近年来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成果数居全国高校第一”「1」,等等,这些成绩不必一一列举,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科大的成功。我认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科大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性打击之后,不仅没有垮,并且还办得这么好!很多人都提到,科大在文革中遭受的灾难,“文革期间,中国科大下迁合肥,教师流失一半以上,设备损失三分之二”「1」。科大在文革中遭受的灾难和损失没有一所高校能比!科大除了在文革中遭受下迁的灾难之外,我认为还有二次灾难和坎坷。一次是科大有一段时间曾划归机部管,机部要把好几个他不需要的系和专业砍掉,搞得科大人心慌慌。另一次是86年学潮,把科大当时的管惟炎校长和方励之副校长撤了,派来的新领导是来科大“救火的”,学生谈恋爱,谈什么都行,只要不谈政治;只要学生不“闹事”,开舞会,打朴克,打麻将,干什么都不管,一时打麻将成风。86年之前科大的学风之好,在国内是出了名的。我听说80年代,复旦大学的老师来科大参观学习,他们深有感触的说:“一看这些学生就知道是念书的”。从1979 年至 1989 年举办的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Application)考试,科大一直遥遥领先,当时我们这些科大老师,在清华北大,都是他们学生辈的,为什么CUSPEA考试还考不过科大,其它学校很难理解。有一次,北大校长问北大物理系主任,怎么搞的,为什么我们考不过科大。当时北大物理系主任回答说:“我们的学风能与他们比吗?”我女儿是科大86级学生,她对我讲,她进了科大之后,同学们都像高考前一样用功。有一天晚上,她在教二楼自习,中间突然停电,同学们又喊又叫地下楼。中途又来电了,人潮往回流,三分钟之后,整座大楼鸦雀声,同学们感慨地说:“科技大学正可怕!”科大这么好的学风,因86年学潮眼看被毁,科大老师个个痛在心里。幸亏后来来了谷超豪当校长,谷校长是个学者,学校发了文件严禁学生打麻将。可是年轻人学坏容易,学好难,有的学生还照样打麻将。那时我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我一直以“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白著(薯)”要求自已,对学生更是倍加爱护。我一辈子只处理过一个学生,就是在那段非常时期。一个从广州来的很聪明的学生,学校发了文件后,还是继续打麻将,先给了他一个留校察看处分,他父亲是广州外科第一把刀,还专程从广州赶来合肥。这位同学在留校察看期间打麻将又被学校逮住了,我与班主任商量,看来瞒是瞒不住了,保也保不住了,只好勒令退学。我在全系学生大会上宣布这一处理决定时,当时我的心情用“挥泪斩马谡”来形容我觉得毫不过分。学生处还把我的讲话稿要了去,在校广播台广播。我讲这些,只是想告诉科大的年轻校友,科大历经的灾难、挫折、坎坷和风风雨雨,科大为保持好的学风,也曾作出过牺牲。科大经受这么多灾难、挫折,始终没有跨,并且在合肥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办得这么好,我认为主要是靠科大人的科大精神。


一、艰苦奋斗,勤奋学习的学风。
   李曙光在“也谈科大精神”中谈到:“什么是科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科大优良的学风。” 「4」我完全赞同他的意见,我也认为科大精神的第一条,应该是科大的优良学风──艰苦奋斗,勤奋学 。这种学风是怎么逐渐形成的呢?一方面是 为我们当初58级同学中,穷学生多。我在建 45周年时写了一篇回忆文 “科大艰苦奋斗的 风使我终生受益”,其中写到“我来自浙江农村,有的老同学,像陈兆甲他们,至今还记得在北京前门火车站第一次碰到我时的印象:剃个光头,穿了双草鞋(其实是布鞋,这是他们记错了,也许是 为我“土”的印象对他们太深了),挑了一担行李,操一口浙江土话……,活像现在刚进城的打工仔。我从浙江诸暨上火车,在去上海的火车上,有人建议我到上海火车站 个快,可以直达北京。我到上海火车站一看,从上海 到北京,要四块多人民币,舍不得这四块多,还是乘慢车吧。一路仃了多少个站也记不清了,坐了 夜,最狼狈的是在南京,那个年头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火车站下车后,要自已赶到轮渡 头,怕赶不上轮渡,挑着行李 乎是小跑,一跑,箱子把手跑断了。这只旧箱子还是我妈妈向亲戚借来的。当时真把我急坏了,幸亏身上带了 备用绳子,匆匆忙忙、手忙脚乱地系上了,继续跑。”
    在科大比我更困难的还很多,例如我们班的王炽昌,他在“施恩图报非君子, 知恩不报真小人” 「5」一文中写到58年上科大时说:“我(考大学)的报名费是同学给我的,上海到北京的火车票是学 、街道出证明,政府给我的。我和父亲在上海只有一条被子,唐伟光同学的父母给了我一套卧具,解决了我的困难,他的二哥给了我
件衣服和 十元零花钱。1958年9月15日,我踏上了赴京求学的道路。开始了我人生的新旅程。” 王炽昌在“典从风雅”「6」一文中写到“同学都很艰苦朴 ,我们的衣服都打过补丁,女同学也如此。我的上衣穿了,就自己改缝了一个书包,一直用到大学毕业。” 李曙光在“也谈科大精神”中谈到“很多南方农村同学只是扛着一个小木箱、一 凉席报到的。满 园里净是打赤脚,穿补丁衣服的同学。”我来自农村,王炽昌来自上海,不仅家境困难的同学如此,我在“科大艰苦奋斗的 风使我终生受益”中提到:“我们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叫王桂芹,是北京高干子女,她与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是高中同班同学,毛主席曾为她的回乡日记作过批示。我在高中时,曾读过她的回乡日记,还是在我们的语文课里。她虽然是高干子女,还来自北京,但穿着打扮跟农村姑娘差不多,穿着朴 ,为人朴实,干什么都特能吃苦。所有科大学生, 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出身于平民百姓还是高干家庭,都是那 地朴 、朴实。当年北京若有高 游行或集会, 一眼便可认出哪个队伍是科大。”
   形成科大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领导提倡。郭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上,作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抗大传统之一,就是艰苦奋斗。文革前郭老每年多次来科大,卞祖和在“我见到的郭沫若校长”「7」一文中回忆道:“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大操场迎面见到郭老,他和我们一一握手后,就和我们一起席地而坐,交谈了起来。到了吃饭时间,又和我们一起去食堂同桌用餐。当时,食堂条件较差,没有凳子坐。郭老已是近70岁的老人,我们到厨房找了一张凳子请他坐下,却遭到了他的拒绝。”我最近在学校档案馆看到几张郭老与同学席地而坐的照片时,还深受感动。郭老已年近古稀,还席地而座,郭老这么大年纪,为什么不给郭老搬张椅子坐坐。不是不给郭老搬凳子,是他自己坚持不让。我第一次见到郭老,是在科大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的前一天,郭老陪中国音乐协会主席、为我校校歌作曲的著名作曲家吕骥同志,到政治学院礼堂教我们唱校歌。那天进礼堂时,我离郭老很近,他穿了一双布鞋,上台阶时,布鞋还被同学踩掉了。郭老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作风无形中给同学们树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郭老在59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又勉励大家:“我们的校风是好的,就是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6」 并且学校也积极提倡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去参观科学院的国庆献礼,校领导带着同学们从玉泉路步行到中关村。当年在科大形成了以艰苦朴素为荣的风气,同学们自己补衣服,翻棉衣。我就自已翻过棉衣,翻棉衣最难的是上袖子,我拆了好几次才上好。
    科大创建时,以科学与技术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科大与北大相比,我们要多学工科的知识,与清华相比,要多学理科的知识,所以我们的学 负担比清华和北大都重。尤其是当年给我们上基础课的,都是著名科学家。我念的是技术物理系,就是现在的物理系,化学课在物理系属内类,可是教我们普通化学的老师也是化学所的林一 究员(相当于教授),他给我们上第一 课时,先作自我介绍,他说我的名字很好记,叫林一,在黑板上写了“01”两个字,我印象特深。有一次林一老师讲,有的人穿了一套毕挺的毛料西装去作客,半路上淋了一场雨,西装就不挺了,现在有一种化纤,不怕雨淋,始终毕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的确凉、涤纶。他们在讲基础课的同时,也介绍了科技的前沿知识。连我们最不重要的化学课老师都是这 ,其他老师更不必说了。有这么好的,非常难得的像严济慈、吴有训、华罗庚、钱学森、钱临照等著名科学家给我们讲课,同学们能不拚命学 吗?所以,我们在北京玉泉路念书时,就有“穷北大,富清华,不要命的上科大。”的说法,这是对科大学风最形象、最通俗的 释。科大学风的形成,除了前面所说的学生 质和 领导提倡外,这些前辈的科大老师的教诲和作用也功不可没。一所名牌大学,不仅仅是 为它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它有一流的学 风气。
   1959年9月8日郭老为科大题词:“勤奋学习,红专并进”,成为科大的校训。我认为现在对“红”的理解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做人谓红,做事谓专。在“科大精神”的讨论中,我看大家对科大人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普遍认为科大人朴实无华,老实诚恳,踏实肯干,风格低调,不喜张扬,能吃苦,单纯,与人容易相处,……。我最近读了爱因斯坦的《论教育》。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什么“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7」。科大人不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吗?科大的成功,首先是培养人的成功,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科大培养了一批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追求,献身科学,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科大人。

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郭老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创办科大就是创新。理工分家,过分强调学生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课教学,是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照搬前苏联模式的一大弊端。郭老积极主 “全院办 、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中国科技大学实行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在我国高等教育界独 一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诞生。1958年除夕,郭老给科大师生亲笔题词:“我希望同学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 ,在大胆创 的风中实事求是。” 「9」郭老一直勉励同学们大胆创新。
   记得好像是58年,或者59年,郭老请了一个科学家代表团,在学校大礼堂给同学们作报告。有二位科学家的讲话,我至今一直记在心上。一个说:“现在你们念的书里,都是外国人的名字,希望以后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另一位生物学家说:“一头牛,吃进去的是草,出来的是牛奶。世界上现在还没有一台机器,进去的是草,出来的是牛奶。这样,牛也不用养了,牛奶也不用订了,想喝牛奶时,只要往机器里塞把草就行了,多方便啊。”62年陈毅到校作报告时曾风趣地说:“郭老两次邀请我来作报告,不能再推了,只得从命。”陈老总有句话,我至今都没有忘记:“只要你们把原子弹搞出来了,我当外交部长的腰杆子也就硬了。”这些话始终激励科大学子勤奋学习,努力创新。
   郭老在科大校歌中勉励大家要“又红又专,理实交融”。科大一贯重视基础课教育,请最好的老师上基础课。要求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科大十分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能力的培养。当今知识更新很快,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让我们到所里实习,做毕业论文,使同学们较早接触科学前沿,培养了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我听说,用人单位对科大学生的普遍反映是:适应能力强,后劲足。我认为科大重视基础课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正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最近我读爱因斯坦的《论教育》,爱因斯坦另一句名言:“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8」 (Education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school.)。科大正是抓住了这个把学校里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之后剩下的东西。所以科大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科大“文革后创办‘回炉班’、‘少年班’, ‘零零班’, ‘研究生院’等若干全国首创教改措施,显现了科大人在办教育上的创新精神。” 「4」科大才能培养出如此多创新人才。很多校友都指出,“创新”是科大精神的灵魂。我们的老副校长辛厚文也再三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大的存在。”,“有创新才是科大,没有创新,科大就不成其为科大”「10」。关于这一条的提,我认为还是朱东杰校友的说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11」较好。这与郭老提倡的“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在大胆创造的风格中实事求是。”比较一致。

三、民主自由,团结互助的气氛。

   科大还有一个特色,科大现任党委书记郭 杰称之为“民主 统”,他说“科大的民主 统,一是表现在行政管理方面。不惟‘上’是科大文化的一大亮色。当领导的也不会把自己当个‘官’。领导和群众,人 平等。每年的教代会,可谓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代表当面质疑或批评, 领导或相关部门即时答询。” 「2」李曙光院士称它为“‘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 「4」还有一位 友说:“科大的精神是什么?我的初步答案是 be Free for Creative,创新,自由。” ,“我想,和许多其他学 的人比起来,科大人最幸运的是科大采用了一种宽松自由的管理模式,从选课,转系,分专业,进实验室,到选导师,都留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的自主权。这是我们非常留恋的,也是现在中国其它高 的学生梦寐以求的。而为学生出国深 提供方便更让所有科大人受益良多。”「12」这一条究竟叫什么恰当,我想还是请学 部同志来定, 为他们的文笔比我好,我只有高中这点文学功底。我在这里暂且叫它“民主自由,团结互助的气氛” 。 “民主自由”当然包括学术气氛和政治气氛。我认为这种气氛对科大的创新非常有利,所以我认为在科大精神中也不能不提。我在美国当访问学者期间,我与一位北大的副教授很熟,她向我诉苦,说她的导师还健在,她的导师三十年代有过贡献,现在学术思想有点跟不上形势,但导师要她做什么题目,又不能不做,要做自已不感兴趣的工作,确实是种痛苦。当时我还是科大的讲师,我跟她说,科大决 这种情况,科大是“山中 老虎,猴子称大王”,现在就是我们这些猴子称大王,大家想做什么题目,就做什么题目。我63年大学毕业,就独立承担了一个国防任务,到70年下迁前完成。 为文革中学 法搞科 了,后来是与化学所合作的。78年开全国科学大会时,化学所把这个项目上报了,所以我捡了一个“全国科学大会奖”。下迁合肥复课闹革命之后,我自已找了个题目做做,当时学 的条件实在可怜,可以说,我就 一台示波器和一把电铬铁,搞了一项科 ,78年这项科 捡了个“科学院重大科 成果奖”“安徽省重大科 成果奖”。为什说是捡的呢, 为当时学 和系里没有多少科 成果可上报,便把我的报上去了。
    80年代初,学 当时勒紧裤腰带,尽量派教师出国进修,这对后来科大的崛起作用很大,并且也带回来民主自由的学术风气。科大人都是个性和谐的人,但大家都很有个性。到合肥后科大的 、系领导不少是科大同学,谁也不会摆架子,大家都还是直呼其名。现在科大虽然有不少院士,我想 为当年他们都从“山中老虎,猴子称大王”中尝到过甜头,我相信他们对年轻人也一定会给他们学术上充分的自由。我想,科大民主自由的气氛,也许就是这 形成的吧。
   “团结互助”是郭老59年开学典礼上说的「6」,作为科大的好 风之一。“团结互助”是科大的 统,我们58级同学中有不少工农速中来的同学,他们学 相对比较困难,为了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就开展了一帮一活动。我进科大后,一直担任副班长(开始叫副排长)、班长,组织一帮一活动,当然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大学五年,我自已也一直在学 上帮助一位工农速中的同学,他后来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至今还一直感谢他在政治上给我的帮助,可惜毕业后我一直没与他联系,我今天真想对他说声谢谢。当然,我自已也从这一帮一活动中,从学生工作中锻炼了自已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帮助不仅仅只是付出,帮助总是相互的。
   “团结互助”其实我认为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团队精神”。微软中国 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中说:“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像Windows2000这 的产品的 发,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 。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 本不可能完成的。” 「13」我们国家最近发射的“嫦娥一号”,我想也肯定有 千甚至近万人参与,若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也是 本不可能完成的。我没有参 我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建设,但我相信这是科大人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科大“团队精神”的结晶。科大以往取得的所有成绩也都是科大“团队精神”的结晶。科大人个性和谐,容易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与人协作,容易发挥“团队精神”,这也是我们科大的优势。创 科大的明天,我们仍然需要民主自由,团结互助的气氛,发扬科大人的“团队精神”。
    我认为艰苦奋斗,勤奋学 的学风是科大精神的精髓;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是科大精神的灵魂;民主自由,团结互助的气氛是科大精神的土壤。只要我们坚持科大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相信科大的明天一定会更 辉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f987f01007toy.html


家长论坛注:可能系统原因,有些地方缺了字,用棕色字补上,如:,不一定准确,供参考
燕子 发表于 2010-6-1 19: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科大会越来越好!!!
淡雅 发表于 2010-6-1 20: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传统好作风代代相传!
 楼主|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10-6-1 20: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和许多其他学校 的人比起来,科大人最幸运的是科大采用了一种宽松自由的管理模式,从选课,转系,分专业,进实验室,到选导师,都留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的自主权。这是我们非常留恋的,也是现在中国其它高校 的学生梦寐以求的。而为学生出国深造 提供方便更让所有科大人受益良多。


 楼主|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10-6-1 20: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大人个性和谐,容易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与人协作,容易发挥“团队精神”,这也是我们科大的优势。创 造科大的明天,我们仍然需要民主自由,团结互助的气氛,发扬科大人的“团队精神”。


现在的孩子们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加强!
绿荔 发表于 2010-6-1 21: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科大会越来越好!!!
风铃草 发表于 2010-6-1 22: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动,科大经历了如此的变数和磨难,至今仍然能保持如此辉煌的成绩,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实在是有科大精神支持着一代代科大人啊!
愿科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愿科大学生红专并进,再创科大新的辉煌!
阮耀钟 发表于 2010-6-1 22: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没想到,中科大家长论坛中今天十大热门论坛,有四个与我有关,今天又是六一儿童节,我这个老顽童过得好开心!中科大几经挫折,下迁合肥是一次挫折,1987年初,免去管、方二位校友,中央派来灭火队,是第二次挫折。在1986年以前,科大新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清华、北大都高!……中科大几经挫折,能在合肥办成今天这样,不能不承认科大确实存在一种精神!
阮耀钟 发表于 2010-6-1 22: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科大(20)

请中科大学子不要太在意排名

    我在“我为科大而自豪”一文中提到,我的科大同班同学给我来了个Email说:“有人说,现在的中科大沦为二流学校了”,所以随后我写了一篇文章,转载了几篇文章,介绍科大近况。我这位老同学,看了我的文章后,又给我发了个Email,他问:“科大究竟排到多少位?据说排在西安交大之后,第十几位。”但是我的同学发给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edu.qq.com/ZT/2007/2007topuniv/)”我打不开,所以我后来又转载了几篇文章,作为对老同学的回答。但是,我希望中科大学子不要太在乎排名,尤其是希望在校的科大学子,更不要太在意别人对科大的排名。为什么这么说,下面谈谈我对大学排名的几点看法,供科大学子参考。



第一、  我也不知道有些大学排名是根据什么排的,这些排名的根据是否科学、合理。比如说,如果把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有几个院士,多少教授作为大学排名的一个依据,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否完全科学合理?我个人认为还值得探讨。科大现有教职工3046多人,其中教师1083人,专职研究人员459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340人,教授46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5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但是,1977年底,科大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教师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6人。如果按照师资力量排队,科大七、八十年代不知要排到哪里去了。 但当年科大工农兵学生的质量在全国是名列前矛的,复旦大学的老师来科大参观,看到我们的工农兵学生在看英文的专业参考书,甚是奇怪,他们看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抓得很紧,问我们:“难道你们不怕工农兵学生造反?”你可知道,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上大学是来“上、管、改”的,但当年科大是我们这批科大人为主力,我们头上没缏子,屁股上没尾巴,我们认为当老师就要好好教书,当学生就该好好学习,我们就不信“上、管、改”那一套。现任南开大学的校长饶子和院士,就是当年科大的工农兵学员,我看全国工农兵学员中当选科学院院士的也没几个,当然饶子和院士主要是由于他自己工作努力和出色。饶子和当年是科大生物系毕业的,当年科大生物系一个教授都没有,至少科大对饶子和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影响他的成才。我82年从美国当访问学者回来,科大物理系一个教授都没有,后来过了好几年,物理系才开始有教授。但是,86年以前,科大的录取分数线比清华、北大都高不少。1977── 1994年连续保持18年本科生源全国第一;从 1979 年至 1989 年举办的中美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CUSPEA)考试中,科大在全国高校中一直遥遥领先。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科大的生源好。但是北大招的学生比科大多,若北大物理类新生中挑出前面的,与科大物理类同样数量的学生,这些北大学生的平均分数我看不会低于科大。我有个学生,考上了CUSPEA,但他告诉我,他有个高中同学学习比他好,但那位高中同学后来上了复旦大学,却没有考上CUSPEA。我们物理系的师资力量,刚才讲了,远不如北大,我们这些人当年是科大的主力,但在清华、北大都是学生辈的。我在“谈谈我对科大精神的理解”一文中,曾提到,当年CUSPEA考试,科大考得如此之好,包括北大校长在内都很难理解。我在“谈谈我对科大精神的理解”一文中提到,这主要是因为科大的学风好。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科大这些老师认真。因为CUSPEA考试的题目是美国出的,我们这些辅导CUSPEA考试的老师,都把美国几所名牌大学历年的考试题目一道道亲自做过。科大的校友都有这个体会,我们科大人做起事情来特别认真!后来全国举办英语四级考试,第一次英语四级考试结果,科大的优秀率比其它学校的及格率还高,当年科大还没有外语系,对当时的考试结果连教育部都不敢相信。接着全国举办英语六级考试,六级考试的结果,才使教育部无法怀疑。历年全国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科大总体成绩居全国第一。科大的校友都知道,科大一贯重视基础课教学和外语教学。由上几个例子可见,我认为,如果大学排名光考虑师资力量的强弱,若不考虑毕业生的质量,这种排名是否合理、科学,值得怀疑。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评价一个工厂,总不能仅看这个工厂的设备、条件如何,而不看这个工厂的产品质量吧。清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这是清华的成绩和骄傲,我的清华朋友,也常常以清华是我们国家的“第二中央党校”而自豪。难道我们科大不该以我们毕业生中有千分之一以上当选为二院院士,培养了大批科技精英而自豪吗,所以我在网上劝科大学生,不要太在乎排名,还是多实干,少空谈。



第二、  大学排名若以发表的论文数,或以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来排,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否公平,也需商讨。有人说清华、北大是野战军,科大是特种兵,特种兵和野战军怎能光比数量?如今打仗也不能靠“人民战争”了,比的是高科技。教育也是一样,我认为应该比谁的创新成果多,谁培养的院士多,这二条,在某些高校排名中不知考虑了没有?科大在“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两院院士评),“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成就”(科技部评),“中国高校十大成果”(教育部评)中 9次上榜,理科成果上榜次数全国第一;2001—2006年间,中国科大有8项成果10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大是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年度十大基础研究进展成果数最多的高校;2003年、2004年,中国科大是国内唯一有成果入选国际物理学十大科技进展的大学。科大培养的毕业生中当选为二院院士的数量和比例,都是全国第一。高校排名时不知是否考虑这些了?这是我劝科大同学对于国内大学排名不要太在乎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  我认为我们也不必违避,在蒋南翔和何东昌当教育部长期间,由于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之间有些矛盾,有的人曾一度想取消科学院。因此,教育部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对科学院的独生子——科大很不公正,处处打压。例如,众所周知,科大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2] 一九八三年,中国决定在“七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一批大学。但是教育部开始列的重点大学名单中却没有科大,后来是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科大校长严济慈上书邓小平,建议增列科大为重点建设大学。仅过六天,一直关注科大发展的小平同志即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在小平同志的直接关心下,中国科大才与北大、清华等十所高校一起被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前面也已经说过,七、八十年代科大在培养工农兵学员和CUSPEA考试中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了,并且那几年高考入学分数科大一直远远高于清华、北大,为何要把科大排挤在重点支持大学之外?可以说,科大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在蒋南翔和何东昌当部长的教育部的打压下成长的,我们这些老科大人早已习以为常。科大校友们,科大有今天真是不容易啊!自从朱清时当科大校长后,尤其是陈至立担任教育部长以后,科大与教育部的关系才彻底改善。





参考文献:

[1] 《学校简介》

     http://www.ustc.edu.cn/zh_CN/article/42/42ef4bef/

[2] 《从创办到二次创业:邓小平与中国科大的不解之缘》

http://news.ustc.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38
远洋 发表于 2010-6-1 22: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没想到,中科大家长论坛中今天十大热门论坛,有四个与我有关,今天又是六一儿童节,我这个老顽童过得好开心!中科大几经挫折,下迁合肥是一次挫折,1987年初,免去管、方二位校友,中央派来灭火队,是第二次挫折。 ...
阮耀钟 发表于 2010-6-1 22:17

您的到来使得论坛的日发帖量也打破了历史记录,目前414.(原记录是3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5-12 17:49 , Processed in 0.1916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