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92|回复: 36

[转帖] [人民日报]中科大拒绝浮躁功利(关注)

[复制链接]
DDBE 发表于 2012-6-4 09: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授不必在考核指挥棒下跳舞,“另类”研究也有生长空间——



中科大拒绝浮躁功利(关注)

曾  皓


前不久,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正式发布旨在测度高品质基础科研实力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过去一年里共发表《自然》及其子刊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3篇,出版指数8.58,跃升至中国高校榜首,位列全球第七十六位,是进入全球前100名的大中华地区仅有的两所高校之一。



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该校在高水平前沿研究方面的不凡表现——这与该校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拒绝浮躁功利的学术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



创造氛围——

呵护科学家的创新原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性的高温超导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陈仙辉选择了高温超导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此后,他在这个领域一干就是20多年。



在长期工作和实验积累的基础上,2008年3月,他发现了氟搀杂的镧氧铁砷化合物的临界温度超过了40卡尔文,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证明了这类超导体是除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外的又一高温超导体家族。这一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并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和国内两院院士评选出的当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他的研究突破是非常恰当的。”中国科大分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朱长飞教授说:“其实,科学家都有很强的荣誉感,做得好不好他心里有数,不需要你多讲。管理者的责任不是用硬性考核指标去逼他们,而是为他们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让他们保持从事科学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据了解,中国科大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对处于“战略岗位”的各类专家教授,不提发表论文数等硬性考核指标,而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基本做法是3年一个周期,让教授们在同等层次、同类型专家之间进行一次学术报告和成果交流。



“年底的时候,学校会让每位教授填写一张总结表,但这不是考核,学校不作合格与否的评价,它是一种自我总结,目的是让教授们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内容。”科技处处长罗喜胜教授补充道。



由于没有硬性考核这根指挥棒,学校给科技人员的空间和自由度相对要大得多。2011年3月,工程科学学院梁海弋教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揭示百合花开放之谜的学术论文,引起广泛关注,现在他又在研究公鸡走路的特殊之处。



“我们相信梁教授研究公鸡走路会在自动定位、机器人视觉等领域给我们带来惊喜,这项研究已经被列为学校的重要方向性项目之一。”罗喜胜说:“在科大,科学家的独特视角和科学品味总能得到尊重。”



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宽容失败上。该校在10多年前就设立了校内青年创新基金,目前单项支持经费已达20万元。据统计,获得支持的年轻科研人员中有50%以上在第二年、第三年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大约有40%的青年基金项目没有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但我们不认为这是失败。”罗喜胜说,证明一种错误其实也是一种发现,重要的是青年教师在研究中获得了经验和教训,丰富了阅历,这是一种有益的成长。



提供土壤——

  助力科学家的创新理想



吴缅是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以及肿瘤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在细胞凋亡、肿瘤发生、肿瘤代谢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他在《自然·细胞生物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已发表论文50多篇,被国际同行引用1200余次。



谈起自己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成绩,吴缅首先归因于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平台:“学校划出大笔经费建立了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为科研人员创造了很好的实验和仪器平台。”



除此之外,中国科大还建有理化科学实验中心、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超级运算中心。五大实验中心拥有1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仪器装备200余台,购置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对全校老师、学生开放,收费非常低廉,仅是标准使用价格的1/3。



“学院自己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生命科学学院,有条件非常好的地下动物实验室,每位教授都有2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及实验室。”吴缅说,学校还向科研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经费支持,如面向40岁以下科研人员的青年创新基金(目前单项为20万元)、创新团队培育基金(每个团队支持100万元)、重要方向项目培育基金及国际交流合作基金等。



此外,科研项目在项目申请、获批和资金到位之间,常有时间差,这时候如果经费不到位,研究工作将无法继续下去。“以973项目为例,申请项目后有1到2年的研讨,1到2年的立项,研究工作等得起吗?”罗喜胜感叹道:“如果因为经费不到位而错失研究工作的良机,实在是太可惜了!”



为保证创新火花不至于因为经费问题而熄灭,校方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会把钱借给急需的科研项目组。借钱的手续并不复杂,由项目组打出申请借钱报告,再由科技处和财务处审核,最后由校长签字批准。



“我们研究组也向学校借过钱,在说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之后,按照学校的相关步骤,都会得到学校的鼎力相助。”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邓友金教授说。



团队合作——

  让创新的“炉火”越烧越旺



2012年5月,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推出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科大“环境/生态学”首次进入该学科领域全球研究机构排名的前1%。消息传来,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孙立广教授和他的团队激动不已,这其中有他们的贡献。



中国科大以极地环境研究室为依托成立环境科学专业,从无到有,迄今整整十年。“学校总是能看到我们新的思想火苗。从研究室、专业,到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每一步学校都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敦促我们去申请。”孙立广说。



在他的率领下,4名教授、副教授,2名博士后及20多位研究生,组成了这支闯南极、走北极、下南海的精锐之师。他们通过对企鹅粪沉积柱的研究揭示南极大陆生态、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开拓了“全新世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新领域,还将独创的“企鹅考古法”推广运用,据此进行古降雨记录的重建,破译出南海鸟粪层里暗藏的“气候密码”,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我们这个实验室没有院士,也没有官,是个没有‘帽子’的团队。”孙立广感慨地说:“科大是一片难得的学术净土,没有‘帽子’的团队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土壤。”



在这所大学里,许多创新团队的成长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故事。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是一支阵容华丽的年轻军团,光是“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百人计划”教授就有10多个。这支队伍中最年长的就是“舵手”潘建伟,他是中国最年轻的70后院士。



多年来,为了储备人才和追赶国际前沿,在学校支持下,潘建伟耐心布局,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一一送出国门,分布到德国、英国、美国、瑞士、奥地利等量子信息研究的优秀国际小组加以锻炼,在量子纠缠和量子存储等方面迅速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这些特意“放飞”国外多年的年轻人悉数回国,使团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成为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的团队之一。



“我们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城域网上的使用已经基本成熟,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就可以推广。”潘建伟说:“为实现广域的量子保密通信,我们计划在2015年左右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潘老师领衔的这支研究队伍,眼界上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上执着且精益求精。”邓友金说:“这是一支向心力很强的优秀团队,研究的炉火正越烧越旺,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柴火添加进来!”


《 人民日报 》( 2012年06月04日   20 版)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8060279.html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lao90286 发表于 2012-6-4 1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高兴!
 楼主| DDBE 发表于 2012-6-4 10: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lao90286 发表于 2012-6-4 10:02
值得高兴!

老主任真是神速 名不虚传啊
少年网事 发表于 2012-6-4 1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科学家都有很强的荣誉感,做得好不好他心里有数,不需要你多讲。
lao90286 发表于 2012-6-4 1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DDBE 发表于 2012-6-4 10:03
老主任真是神速 名不虚传啊

今天的报纸你都传达了,这才是神速~~
 楼主| DDBE 发表于 2012-6-4 1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lao90286 发表于 2012-6-4 10:04
今天的报纸你都传达了,这才是神速~~

老主任真幽默嘿嘿
大裤子 发表于 2012-6-4 10: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鼠脸脸大伤不起啊!
小人频上“两报一刊”,牛掰大了
大裤子 发表于 2012-6-4 10: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报:“大学是城市的灵魂”——访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 2012-06-04
■本报记者 蒋家平

  “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支撑。合肥的‘大城之梦’和中国科大的‘名校理想’携手并行是时代的选择,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近日,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市将与中国科大结成更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创“大城名校”的美好未来。

合肥已进入科学发展快车道

  “‘十一五’以来,合肥已经进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备受全社会和外界关注。我们都能亲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成长与进步。”吴存荣说。

  近年来,从国家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再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合肥已初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速位居首位,地区生产总值已由第18位升至第1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17位升至第11位,地方财政收入由第18位升至第9位。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突破5千亿元的大跨越,创新推动战略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爆发式增长。

  吴存荣表示,合肥市将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增强创新能力,是合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根本所在。”吴存荣说。

大学是城市人文精神“引领者”

   “从欧洲中世纪现代大学起源算起,城市与大学结缘、相伴、共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支撑。”吴存荣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实力,城市的转型发展也需要大学创新的推动,大学也早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和支柱。

  “不仅如此,城市精神的塑造也需要大学文化的启迪。”吴存荣说,大学是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引领者”。斯坦福大学“自由之风永吹”的校训,奠定了硅谷文化的精髓,构筑了硅谷“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合肥,每一所高校也都在以自己的独特文化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

  “合肥最靓的资源是科教资源,最大的优势是科教优势。合肥要走好创新发展之路,迫切需要把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迫切需要创业创新型知名大学的有力支撑。”吴存荣说。

共谱“大城名校”新篇章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国科大与合肥市合作更为紧密、成效更加显著、机制不断完善。仅“十一五”期间就有130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其中20%以上在合肥实现产业化,控股参股公司20多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立安、科大智能等创业创新典型。学校还先后建成了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语音信息技术、光伏光热、现代显示等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今后一个时期,是新技术大规模孕育突破、新产业大规模催生培植、新人才大规模培育扩充的‘黄金期’,对合肥市和中国科大而言,充满着有利契机与合作空间。”吴存荣介绍说,中国科大在语音信息、火灾安全、量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学科与产业的双优势,每年申请200多件专利,85%以上是发明专利。很多科研成果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具备产业化条件,市场前景广阔。合肥的产业重点与科大的优势学科具有很高的重叠性,这些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化项目将会是合肥引进发展的重点对象。因此,首先要推动科大学科优势与合肥产业重点的更深入合作。

  “推动科大与合肥市在产学研合作载体平台上更加有效共建也很关键。”吴存荣表示,在打造世界级先进技术研发、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新兴产业崛起方面,市校双方将多加强深层次的研究谋划,把共建的创业创新载体平台打造成市校合作的标志性成果。目前,市校双方共建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已被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中。

  吴存荣认为,应大力推动科大校园文化与合肥城市精神的更深度融合,让创业创新型大学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创业热情和活力,并逐步扩散及影响全合肥、全社会。

《中国科学报》 (2012-06-04 A1 要闻 头条)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6/258877.sht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三吉 发表于 2012-6-4 10: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大能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是对学生而言
科大能放得下一颗功利的心,这是对教授而言
大裤子 发表于 2012-6-4 1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篇文章今早刊发,有人发到我邮箱里了
一看,来自美丽坚的朋友,真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2-1 13:18 , Processed in 0.2257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