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放任自足境”。 中国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除了父母的爱,还有双方四位老人的爱。一方面,这种浓度很高的爱很容易演变成溺爱,另一方面,多方的爱在表现形式上、尺度把握上又很难统一,致使孩子只有被动的、全面的、惰性的全盘接受,无法区分和鉴别。 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面临着这种“强而不一”的爱,其弊端是很多家长早已意识到的,但为何只有少数甚至极少数家长,不仅意识到,而且身体力行,最终把这种观念渗透于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呢? 一是宁可苦自己也不苦孩子的潜在心理。虽然理念上明明知道溺爱的后果,然而或出于自己吃苦太多的补偿心理,或出于人有我有的攀比心理,往往是在强烈的心理诱使下满足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继而又本能地满足孩子萌生出的新的不合理需求,就这样,欲罢不能,愈陷愈深。 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恋子情节。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有很强的心理依赖和心理寄托,这种心理容易转化为对孩子不加控制的施爱。 三是人性弱点中潜存的惰性心理。引导孩子所耗费的精力远远大于依顺孩子,尤其是年轻父母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对孩子得过且过,这种心理往往转化为对孩子的放任自流。 四是真正读懂且领悟“爱”的深度内涵的家长很少。真爱源于本能而又高于本能,源于自身而又高于自身,源于自足而又高于自足,高出的元素恰恰引领着爱的走向。其主要表现在:引领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引领孩子成为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人;引领孩子成为具有高远目标价值理念的人;引领孩子成为具有超越本我、内化自在的人。 费尔巴哈说过,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爱、意志和理性。爱是目的,意志和理性是爱的资格。看来,抛开溺爱的魔杖是需要条件的,是需要具备爱的能力的。为人父母应深谛爱的本质,不仅在生理上,更要在心理上;不仅在情感上,更要在理念上;不仅在外在上,更要在内在上;不仅在内在上,更要在自在上,由表入里,层层渗透,最终把孩子导向源于本我的永恒快乐之境。
相关阅读:
大方无隅(一)家庭教育九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121
大方无隅(二)放任自足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40
大方无隅(三)强迫施与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63
大方无隅(四)成长比较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92
大方无隅(五)谋取功名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343
大方无隅(六)自我价值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69
大方无隅(七)道德人格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981
大方无隅(八)形而上学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337
大方无隅(九)执障破除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438
大方无隅(十)天人合一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