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5|回复: 1

[转帖] 公布“冷门专业”应“定期化”

[复制链接]
秋枫 发表于 2014-10-16 14: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布“冷门专业”应“定期化”
2014-10-16 09:20 来源:光明教育 
  【光明时评】

  作者:周继坚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日前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全国范围内共有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等15个专业“上榜”,具体到每个省份的情况则不尽相同。这些榜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整理并公布,意在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越来越高,如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是衡量学校“教得怎样”的重要依据。然而,近年来,一些高校盲目扩张,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专业,一拥而上,最终导致重复建设严重。还有的学校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教出来的学生能力跟不上,难以被就业市场所接收。当“榜单”揭出,当人们发现许多原本认为“光鲜”的专业竟然是“冷门”时,足见就业数据对于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了。

  定期公布难就业的专业“榜单”,可以视为教育部管理工作的创新。既从社会需求出发,又根据不同省份的实际,定期发布“冷门专业”榜单,有助于引导高校适时淘汰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倒逼高校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科学地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这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学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填报志愿。据了解,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自今年起,编制和发布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将就业质量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强化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体现了将这一做法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的考量。

  学以致用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进程之中,要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需要更多适应时代需要、对接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对于高校来说,敏锐分析就业数据,对“冷门专业”进行果断及时地调整,才是对学校、学生、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同时,应当改进高校考评机制,实现对高校就业率“脱敏”,使高校真实反映就业数据情况,为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需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赢得发展的先机。一方面,要改变“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思路,搞好“精而准”的专业设置,这需要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充分了解,也需要对自身的师资力量有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高校要有自身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专业,这其实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后发赶超的机会所在。要改变只重书本传授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更多参加专业实践,才能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全面和动态化的数据分析,加强政策指导,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更多报道见6版)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4-10-19 10: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校应加强就业市场意识
http://www.cyol.net 2014-10-16 09:06 中青报
来源:新华网 陈灏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陈灏)教育部门日前公布了全国15个就业“困难户”专业,生物科学、播音与主持、市场营销等招生“热门专业”,却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寒冬。这一反差充分体现出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高校增强就业市场意识,强化对专业的设置和调节,避免“只管进不管出”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校进入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一些高校“贪大求全”,为了吸引学生而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许多对办学条件要求不高的专业纷纷进入大学。部分高校甚至只要凑够了老师,就敢开一个专业。几乎每所综合性大学都有的法学专业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今年的就业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均遭遇难题。

  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质量检测体系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等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一些高校却无视这一趋势,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工作、工资待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

  “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必须从高校身上找原因。学生报考志愿时刚刚高中毕业,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判断四年后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而高校则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对毕业生的跟踪,了解最新的就业市场需求,并对哪些专业供过于求有所判断。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把牢入口关。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自主权较高,负责评估和审批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对近年严重过剩的专业,应当从严审批。对于同一高校连续几年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当采取措施削减高校招生规模。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应当加强就业市场意识,根据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而不能“只管进不管出”。就业的“冷”与“热”,都是由市场需求决定。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应当加强就业跟踪和预判,对学科设置、招生规模及时做出调整。对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专业,应及时进行调整。许多高校允许在校学生转专业,就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调节措施。

  但是,调节“冷就业”专业招生规模,高校也不应“一刀切”。对于一些“招生冷”、就业也不热,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社会需求意义的基础性学科,高校还应当予以保留,将其与技能培养型专业进行区分。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强这类专业的政策扶持,鼓励高校保持对这类学科的传承与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16 08:43 , Processed in 0.1798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